宣传人大制度 交流人大经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构建和谐文明阿坝。地震之后,阿坝依然美丽!
信息搜索:

主任之窗

阿坝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为国
调查研究

坚持科学发展观 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

来源:中国阿坝
访问量:
更新日期:2007-08-17
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  白理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扩大就业再就业对于实现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阿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州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现状
 
  (一)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就业形势稳定。近年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为目的,相继成立了解困再就业领导小组,鼓励企业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不断完善以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为重点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服务功能,着力就业岗位的开发,认真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内容的“四送一落实”、“再就业援助月”等活动。2003年至2006年,全州共办理《再就业优惠证》9701个。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落实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四项补贴,全州有3147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岗位补贴141万元,1482人享受社保补贴747万元,1459人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250万元,1777人享受职业介绍补贴73万元,1495人享受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705人享受税收扶持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241户,资金297万元。全州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5万人,共帮助77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州、县采取了空岗报告制度,在各类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各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等,开发、收集了保安、保洁、车辆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共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28人。全州“零就业”家庭解困行动扎实开展,州、县劳动保障部门深入“零就业”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建立了实名制基础台帐,开设了“零就业”家庭人性化服务窗口,为其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马尔康等县以“一走五送”等形式,深入“零就业”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好评。行动中有444户“零就业”家庭的660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截止2006年末,全州城镇登记失业4077人,年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有效地保证了全州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大力调整就业结构,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州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业渠道已由过去的公有制经济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为主,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营、私营、个体和社区就业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格局。积极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途径,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制定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就业人员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和全日制月最低工资标准政策,非全日制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时和阶段性等各种就业形式已逐步成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州已有灵活就业人员2900人。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旅游等行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容量的主要方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就业,据统计,我州目前每年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劳动者在6万人左右。把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作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其中,茂县举办的成都百货大楼现场招聘会,一次性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人,取得了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州已有私营企业1051户,个体经济1.22万户,吸纳就业者1.93万人。
 
  (三)市场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就业服务初步形成网络。2003至2006年,全州共对2.1万名各类求职人员进行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成功1.68万人;培训各类求职人员2.27万人次,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32万人次,培训其它求职人员0.94万人次;有7760名劳动者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人技师培养工作受到重视,累计培养技师350人。州县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SIYB创业培训,仅2006年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816名,其中“4050”就业困难对象唐远欣、陈玉清、杨文强等人通过创业培训开拓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办起了批发店、菜篮子店、社区书店等,通过近三年的艰苦创业,已还清所欠的债务,经营状况良好。目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为社会所接受,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就业、竞争择业的意识增强。建立起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开始发挥作用,帮助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州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化代建设基本形成,州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建立综合服务性的县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动力市场14个,基本实现了州、县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计算机联网。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向社会发布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对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职业培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年全州共为2万余名劳动者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成功介绍1.5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以基层乡镇劳动保障所为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已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县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所的作用,采取多种积极措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培训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从2003年开始,我州各县建立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所,到2006年共建立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所102个,配备专兼职人员154人,主要负责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共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种技能培训6千余人,其中,实现就业5千余人。四年全州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7210余人。2005年开始,州劳动保障局与北京爱侬家政服务公司达成劳务合作协议,推出了“九寨妹子”和“阿坝保安”劳务品牌,成功输送了李霞、莫长丽、彭忠燕等“九寨妹子”进京务工,北京电视台5频道、北京时报对我州进京务工人员给予了高度关注,进行了专题报道和个别采访。据了解,“九寨妹子”的勤劳、聪明、质朴,受到雇主的普遍喜爱和好评。
 
  (五)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州开展了就业前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在岗职工的培训得到进一步加强。组建了阿坝州职业技工学校和州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2003至2006年职业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6097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再就业4865人。以黑水县为例,在劳动保障局、旅游局、就业局和州职业技工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开办了“藏寨民居接待技能培训班”,对38名宾馆饭店从业人员和62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长期失业人员进行了接待礼仪、服务技能等培训,参加培训人员的服务技能和质量明显提高,得到顾客的广泛好评,有力地提升了我州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州实施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全省“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我州启动了三年培训新技师145人计划。2003至2006年培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技师、技师技能人才3007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普遍提高。
 
  二、我州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后五年,是我州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我州就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就业再就业压力非常大。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我州大量农牧民开始进城务工,到2003年达到2.44万人,逐步增加到目前的16.1万人,四年间增长五倍,增长速度很快,前所未有。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进城务工政策的调整,从开始的“允许进城务工经商”到最近提出的“消除政策限制”、“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加强管理搞好服务”。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促使农民工进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进城,无疑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其他一些劳动保障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客观上增加了二、三产业低成本、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而州内各城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极其有限,普遍缺乏能够形成前向和后向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由此导致非技术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加剧,大龄或无一技之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加大。
 
  (二)城镇就业矛盾突出,导致促进就业难。城镇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的难点。就业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企业改制导致下岗失业;另一表现是劳动者受文化,身体因素限制,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加上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得城镇本来就不宽敞的就业空间变得更加窄小。而非技术工种岗位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企业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原因也给城镇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带来困难。
 
  导致促进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陈旧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靠思想还存在,主动找岗位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求职期望值过高。对自身能力做出过高估价,脏、险、累的工作不愿干。三是劳动力供求关系错位,劳动者素质偏低。我州目前失业率较高的人群中大多数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和技能培训,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的失业者,对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技术类岗位工作难以胜任。四是不愿去私营企业或个体经济组织实现再就业,认为私营企业工作稳定性较差,用工随意性大,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职业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给再就业和促进就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自1999年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以来,就业准入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但就我州目前全州职业培训及机构建设情况看,初、中、高级技工直到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州仅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九寨沟旅游艺术职业技术学校正在建设中,从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到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培训需求,更达不到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职业培训要求。
 
  三、解决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再就业机制,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扩大就业作为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建设项目的优先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就业容量大且有市场需求的行业,制定增加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容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广泛灵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按照州委确定的农村“三靠”政策(即: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间的有序流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下岗失业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城镇“零就业”困难家庭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岗位、社保、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四项补贴,全面贯彻执行下岗失业人员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减免和小额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形成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的新格局。
 
  (三)改进就业服务管理,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工作,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的有关就业政策。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的合法权益。
 
  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各类社会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加快州、县就业服务信息联网建设,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价位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适时把就业服务信息延伸到乡镇、社区。
 
  四是充分发挥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所在促进就业再就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和农村劳动力开发、输出等方面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予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五是加强劳务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推行职业培训、劳务输出、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培育“九寨妹子”、“阿坝保安”等劳务品牌为重点,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增强劳务输出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发挥政府驻外办事机构收集劳务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处理劳务纠纷、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开拓州外、省外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六是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要求,积极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作用,组织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升进城务工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失业调控,搞好就业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科学确定失业预警线,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失业进行调控。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压力大的困难县、困难行业,要及时采取专项政策措施,防止和减少失业,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二是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引导其通过与职工协商,采取适当缩短工时、进行岗位轮换等措施稳定就业。对于企业规模性裁员的,裁员方案必须经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
 
  三是建立统一规范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分割的就业格局,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调控有力、信息畅通、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建立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适当拉开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距离,形成合理配套的标准体系,既要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更要有利于调动有劳动能力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六)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州、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加强失业调控作为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督促落实。坚持和完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劳动保障部门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充分履行综合管理职能,切实发挥综合协调管理作用。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是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财税、信贷等措施,继续鼓励各类企业多吸纳劳动力就业,形成鼓励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机制。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就业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及贴息。同时,合理安排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建设、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建设等经费。
 
  三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宣传动员、社会监督、树立典型、组织培训、劳务输出、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宣传关于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把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到群众、企业和基层单位,树立和宣传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基层单位切实落实政策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依托企业、乡镇等基层组织和单位,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舆论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社会帮助下,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同时,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与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通过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形势,为建设和谐阿坝作出新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