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人大制度 交流人大经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构建和谐文明阿坝。地震之后,阿坝依然美丽!
信息搜索:

主任之窗

阿坝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为国
经验交流

浅论新时期茂县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来源:茂县人大常委会
访问量:
更新日期:2018-05-17

茂县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吕栋武、周坤梅、坤世彬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给后人留下了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羌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变革,导致了羌族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因此,思考和研究新时期羌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茂县在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中,依托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具体做法和采取的措施来看,已经取得了许多可以推广应用的成功经验。本文从茂县的传承与保护情况来谈谈如何更好地开展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茂县传承保护羌族文化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狠抓工作机制建设确保传承与保护顺利推进。茂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羌族文化核心保护区,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来为全县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保证,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宣传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和羌族文化研究保护专家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制定了《茂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实施细则》、《瓦尔俄足保护性规划》、《羌年保护性规划》、《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徒弟误工补助方案》等相关规划,建立了对传承人的考核机制和联席会制度,确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载体。在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茂县十分重视“状根培源”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载体。一是建立了以曲谷为中心的羌语保护区等各类文化保护区多个;二是在以中国古羌城为最大非遗文化展示基地的同时,还建立了羌医、羌药、羌绣等羌族非遗物质文化传习中心,作为传承与展示羌族文化的场地,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三是传承中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已在曲谷、雅都、黑虎、凤仪小学等成立了“茂县羌族少儿艺术学校”,设立了7个基础教育点,由县文化馆专业人员担任文艺教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及、传承、宣传和羌笛吹奏等教学,让传承开始向后继有人方向发展。

(三)狠抓文化遗产保护,充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内容。紧紧围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建设目标,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全面保障保护区内羌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现状及传承人普查工作,一是抓好文化遗产收集整理。组织全县文化保护工作者及部分羌族文化研学爱好者深入乡镇、村社走访调查,对羌语言、音乐、舞蹈、习俗、医药、技艺等进行收录保护,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方言、笑话、民歌400余个(条、首),收集到古羌人生产生活用具、民俗、祭祀、器具、服饰等实物1200多件,拍摄各类民俗照片1000余帧,对黑虎羌寨的“万年孝”、叠溪点将台石刻、营盘山考古遗址、南新石棺墓葬等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投入资金70余万元,完成非遗数据库建设。二是抓好项目包装和传承人申报。初步建成了赤不苏、沙坝、较场、土门、凤仪等5个各具特色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片区。雅都镇的“水神节”、曲谷乡的“瓦尔俄足节”、白溪乡的“太平灯”、松坪沟乡的“转山会”、太平乡的“哟米节”、土门乡的“马马灯”等极具民间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为研究保护羌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导群众做好项目包装,鼓励民间艺人做好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发展壮大传承弘扬古羌族文化的民间力量。全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29名、州级传承人47名、县级传承人48人,各级非遗项目220项。三是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羌魂》在全国范围内巡演,艺术再现羌人数千年羌风、羌韵。《羌族多声部》、《肩铃舞》、《腰带舞》、《跳甲》等羌族原生态剧目多次应邀前往欧洲、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交流,成功承办首届“羌族瓦尔俄足”庆典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泛宣传了古羌族文化,为弘扬古羌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狠抓精神家园建设,拓展羌族文化保护效益。一是切实抓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完成了雅都镇四瓦村、黑虎乡小河坝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建设;二是启动了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雅都镇、太平乡、曲谷乡、黑虎乡等7个乡镇设立羌语基础教育教学点,开设“非遗兴趣班”,组织羌笛、羌绣、瓦尔俄足等非遗项目教学,编辑出版羌语乡土教材《云上的人家》和《俄不基的故事》用于双语教育;三是编辑出版《茂县民间文化集成》5卷,为打造各类羌族文化项目提供了基础性、权威性的资料;四是扎实推进“羌汉双语和谐乡村”建设。将全国首批实施羌汉双语和谐建设乡镇黑虎乡列为建设“全国羌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类标示标牌、宣传栏、横幅,宣传标语、对联、羌族频道、网络、羌汉双语读本和手册、传统节庆、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羌汉双语演讲比赛、羌族手工技能培训等形式传承弘扬羌族文化,基本形成了多元立体的双语宣传模式,开创了羌汉双语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

(五)狠抓文化产业发展,扩大羌族文化保护成果。一是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共融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中国古羌城来作为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载体,通过开城仪式、多声部、羌笛、口弦等古羌传统节目活态展演,再现了古羌民族民风民俗和祭祀礼仪;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羌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生产自救,发展羌绣企业3家,其中四川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兴绣藏羌族文化工艺发展有限公司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年产羌绣产品8000多件,产值达500多万元,羌绣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1500多元。

虽然茂县在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地域差异、居住分散、自身知识技能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羌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还应在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二、对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重视对羌族母语—羌语的保护和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语言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四大要素之一,许多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歌、释比唱经多用羌语传承。而目前大多数羌民在县城买地建房,移居城市,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离开故土去外地打工、求学,羌语语言空间在逐渐缩小,说羌语和精通羌语的人正在急剧减少,羌语已经走向濒危的边缘。

立足当前,羌语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就学校而言,可将羌语教学纳入教学大纲和考核内容,在已开展羌语教学的学校设立教学基地,配置专业师资,开展羌语教学。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内容涵盖音乐、舞蹈、建筑、风俗礼仪、服饰、体育等羌族文化内容。在机关,由宣传、教育部门牵头,在县内广泛开展羌族文化知识培训,教习羌语日常用语、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体育、羌族历史文化知识等,在全县上下掀起学习羌族文化的高潮,并适时开展相关比赛或竞技活动检验成果,纳入干部、职工、教师等的年终考核。《羌族频道》滚动播出羌语南北方言,也可以在《微茂县》设置“羌语试听”栏目,鼓励乐于学习羌语的人选择喜欢的方言进行学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羌族地区招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对精通羌语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以激励羌族地区考生从小培养说羌语和学习羌语的兴趣,认识到羌语学习的作用和好处。

(二)加大羌族文化传承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羌族文化传承历来都是依靠世代口授,羌笛、羌绣等文化技艺和羌碉等建筑技艺全靠经验的积累。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逝去,羌族文化传承人面临断层危机,加上在人才使用上出现专业不对口等造成的浪费和流失现象,致使开展工作 “能人”甚少,导致工作开展不力,成效甚微。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又要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传承人因生计需要和缺少经费支撑导致无人肯学等系列问题,可以依托古羌城设施,让他们在展示技艺中有所收益。同时建立传承机制,对达到传承效果的传承人给予补助和提供传承费用。

传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针对目前从事非遗工作人员基本从教育系统借调,因体制原因造成身份问题而不能调入,抑或是调入后又无法解决职称的问题。应增加所需编制,解决其职称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社会招录给予文化部门相应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人员不懂羌族文化、不愿从事羌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三)抓好搜集、整理和展演工作。搜集、整理、馆存有关羌族文化的元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如茂县本地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石刻,如巫师的唱词、民间艺人的山歌、技艺,以及本土专家、学者对县域内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在成果展示中,充分利用好古羌城这个展示平台,在祭祀广场、萨郎广场、传习中心等地向外界展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利用好演艺中心,让《羌魂》形成常态化演出,成为宣传羌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办好正月的俄苴节、四月的青苗节、五月的瓦尔俄足节、六月的转山会,力争月月有节过。

(四)建立羌族非遗文化村落保护实验基地,发挥好基地、场所作用。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加快,农村流向城镇人口增多,不少羌族生态村落成为废墟,这些流向城镇的羌族群体逐渐告别了古老的家园,放弃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和生产方式,淡化了自己的语言和习俗,整个羌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非遗生态村落建设,真实再现生态民居及其人文活动,可以选择毗邻古羌城的茂县凤仪镇水西、波西村寨的山间台地作为羌族非遗文化村落保护实验基地,与中国古羌城形成官寨城堡与百姓民居相呼应即“城堡 村寨 农户”的一村一寨一户的格局,把民俗风情、生产劳动、产品销售等内容融为一体,以展示完整的羌族生态民居建筑和诸如田园耕作、采摘收割、服饰刺绣、咂酒制作等生产生活场景,让他们将羌族文化生活习惯保持传承下去。同时,充分利用乡村现有文化设施,保证一定经费投入,让乡村土专家承担组织、引领文化活动,将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

羌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任重而道远,只有抓住机遇,用心去思考新时期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新方法,竭尽全力地去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才能将濒危的羌族文化传承于我们的精神领域之中。

 

 

相关新闻